财税热点

财政减收 各地“营改增”热情不减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3-05-15浏览次数:30

中国广播网导 语:营业税是地方财政重要来源,“营改增”,意味着地方第一大税种被增值税替代,而增值税的75%归中央,地方税收势必受到影响。改革之初各方就曾预计, “营改增”推进的最大阻力可能是来自地方政府。但颇有深意的是,继去年12省市推广“营改增”后,又有不少地方政府积极申请,要求2013年尽快加入“营 改增”试点。地方政府钟情于“亏本”买卖的内在动因何在?
系列报道《营改增一年后》第三篇《细算地方政府钱袋子:财政减收,各地“营改增”为何仍热情不减?》。
据经济之声报道,营改增后,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不容回避。苏州市国税局长张建预计,苏州财政收入将减少10亿元。
张建:我市“营改增”涉及纳税人3.1万户,减少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亿元。
苏州不是个案。据统计,“营改增”后,浙江省当年财政总收入将减收约60.1亿元,而北京市营改增试点启动后,预计每年也将减少财政收入165亿元。
尽管账面看似“亏本”,但出乎意料的是,不少地方对“营改增”仍然满腔热情。苏州市财政局副局长陆文华介绍说,上海市试点“营改增”形成税收洼地,吸引了大量企业,给周边地区造成压力。一家企业负责人也证实了苏州地方政府的担忧: 
负责人:我北京很多客户都挪到上海来,我看我周边的很多供应商朋友,包括无锡江苏的,不管旅行社,制造业还是服务业,都在上海设了办事处。 
所以那段时间里,苏州在安抚当地企业的同时,连续三次给省政府打报告,申请尽快实行“营改增”。 
把 蛋糕做大,促进第三产业企业经营的发展,用税基增长抵消减税的影响,这就是地方政府申请试点“营改增”动力所在。湖北省国税局货物与劳务税处处长王季华给 记者算了一笔账。今年前4个月湖北省“营改增”减税净额达4.77亿元,但新增纳税企业7000多户。税源扩大,基本抵消减税的影响。
王季华:这个政策后,我们就增加了7772多户,都是新办的企业。新增纳税企业增加,税源增加了,而且企业减少税负,扩大再生产,也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。 
试点已满一年的上海市就是很好的例子:2012年,上海市GDP增长7.5%。其中第三产业增长最快,达10.6%。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6.2%,贡献率达82.7%。 
“营改增”改革设计中,也充分考虑了对地方税收的影响。试点期间,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收入并没有按比例由中央和地方分享,而是在国税部门代征后全部返还地方,确保地方税收收入不受影响。这也是地方政府积极申请“营改增”试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。
不过,“税收返还”只是试点期间过渡性政策。随着“营改增”的推进,地方缺少主体税种的问题将愈发突出,地方税体系建设势必将更加迫切,中央、地方税制体系也需要重构。而这,才是地方政府持续在“营改增”中受益的关键。
今年将是“营改增”向全国全行业全面推开的关键一年,国务院明确提出力争“十二五”期间全面完成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。如何实现真正统一的增值税制度,消除地区、行业间税制差异给资源合理配置带来的不利影响,是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。